《致命ID》电影解读

【致命ID】是一部很有趣的电影,从被片名所吸引,到一步步地按照着推理小说的解谜方式深入到剧情之中,正当你关注着每个作案细节的时候,突然发现一切都不合常规,而此时你已经陷入了编剧的陷阱之中。

这就是【致命ID】给我的感觉,一部非常规的推理电影。


  剧情的开始,男孩自我告白式的颂诗、剪报上那被丢弃在汽车旅馆的孩童、诗的内容暗示母亲是为妓女,种种迹象已经建立出一种心理分析所谓人格不健全发展最重要的因素-童年生活的阴影.

  一场暴风雨,断裂式的叙事方式,暗示着某种分裂、紧张、无逻辑的想象,是导演直接赋予分裂人格的剪接诠释.分裂人格者正进行的实验剧场表演,不停地冒出新芽,没有逻辑似的时间与空间,气氛是诡异且闪着诡谲地雷.于是,如同1793年 西碧儿 被发现有十六个人格般,罪犯被诊断出拥有十种人格却不自知.

  而故事就是那十个人格所化身的人物.

  不经意相聚的十个角色实际上是人格分裂者兀自的妄想.当代心理分析学家E.Fromm认为人格分裂者会有三种病态的倾向:其一是恋母情结,其二是恋尸性格,其三是自我迷恋.因母亲身为妓女,将他关在汽车旅馆的记忆,于是幻想出一个汽车旅馆的场景,一个叫做巴黎的妓女〔恋母情节人格〕.十分厌恶妓女的假旅馆老板〔?母情节,想杀掉童年悲惨的记忆〕.恋尸性格的隐喻出现在那看似诡异的钥匙不停伴随尸体,其它分裂出来的人格有些代表懦弱、有些意味自尊心强、有些是裂根性、有的则是理性般的自我反省能力.总之,我们必须了解motel剧情部分写照着一个分裂人格内心的世界.

  现实中,他这样蕴藏十个分裂灵魂的肉体,每当换了眼神、换了面容,也就无法认识另一个自己.他犯了多重杀人罪却不自知,他的心理医师采用 Frederick S. Perls存在主义方式〔片中明显出现了沙特的书〕的完形心理方式治疗犯人,引导他自我知觉并且自行整合人格.于是在自己的幻想场景中努力的挣扎、净化过多的人格,厥以讨伐罪恶般一一杀之.

  在充满人格分裂的幻想场域,如惊悚片般的剧情正上演,不间断离奇的谋杀,直让人错以为是场骇人的杀戮.一但我们领悟剧情不过象征着心里状态,便可柳暗花明地了解许多剧情的转折,许多不合常理、逻辑的地方其实是最深刻描绘内心交战的过程.

  人的思考总是无逻辑地跳跃,尤以分裂人格者.

  或许他不停的想要逃离锁链,但他走了一圈却回到了MOTEL被捕,他的理性战胜了某个自己.他有时回想起母亲,偶尔爱恋着他,用假警探的人格说着『我没去过巴黎』试图勾引着母亲,却被拒绝.有时她决定让母亲置之死地,便故意招换着她让她遭到横祸.许多的剧情都是一个人格分裂者的心理层面形象化,一但我们一一审视,便能体验许多的暗示与隐喻.如此我们了解到【致命ID】是个分裂人格者心理层面的电影,过多的剧情便无须加以讨论.

  结局颇值得一提,孩童最后以不可思议的魔鬼形象出现,让整部片更充满了多元阅读的可能.首先,孩童的人格杀害象征母亲的妓女是基于童年的记忆,一种永远挥不去的仇恨,是根深蒂固的.『婊子没有第三次机会』可见一番;另外一种解读,孩童的人格无法铲除代表着犯人最终还是无法彻底根除自己分裂人格中最坏的裂根性,导演在此提出人格分裂症的犯罪者如何惩罚、救治的议题空间.当然,你也可以解读成自始自终犯人便如导演狡猾的手法一般,不停隐瞒他的意图,让我们看不见那个凶手是谁,则误以为一切迷团都已经解开.松一口气.如此多元阅读方式的结尾其实更平添原本已经充满惊奇的旅行,导演的功力不凡.